本文目录一览:

高三上册语文第八课《咬文嚼字》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

我们不能抛开教材文本而“在碗外找饭吃”,我们应强调文本的细读特色,就《咬文嚼字》一文来说,应以课文为例子,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阅读课的活动式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否则仅仅依靠课堂的当下阅读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每节课的活动项目应尽可能单一集中,不宜宽泛分散。

教师明确:课文第三部分(第八段)在前两部分论证的基础上,指出了阅读与写作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一“达到艺术的美”,并进一步强调为了达到此目标应养成的习惯——“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咬文嚼字中用套板反应来说明

咬文嚼字中用套板反应来说明文字的运用一定要有创造精神。“套板反应”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对文艺创作和行文态势所做的心理分析。所谓“套板”就是前人所说的“套语”,也即今人所谓“滥调”。

一,所谓“套版反映”指的是写作中墨守成规、陈陈相因的心理习惯。其表现为内容和形式上的老一套。首次出现是在朱光潜的《咬文嚼字》。

这种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非常值得学生借鉴学习。

对《咬文嚼字》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赏析 在《咬文嚼字》这篇文章中咬文嚼字的文艺随笔特点我们不仅能够领略朱光潜先生精妙的思想,更能领略此文独到的写作特色。结构简洁明咬文嚼字的文艺随笔特点了,思路新颖别致。事例充分典型,说理精譬透彻。见解新颖独特,语言准确精当。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他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一 立足议论文体,理清论证思路,学习作者缜密的构思 议论文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文体之一,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也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之一。

朱光潜的随笔《咬文嚼字》,是高中语文课本的经典篇目。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备课资料(如人教版教师参考书)对这篇文章行文脉络的分析要么言之不详,要么含糊不清。

考 网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咬文嚼字的文艺随笔特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设计 使用教材咬文嚼字的文艺随笔特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 第8课《咬文嚼字》 教学目标咬文嚼字的文艺随笔特点: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咬文嚼字作者

1、咬文嚼字作者是朱光潜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咬文嚼字的文艺随笔特点,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2、《咬文嚼字》作者是朱光潜。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3、《咬文嚼字》选自《朱光潜美学文学选集》正文: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咬文嚼字的文艺随笔特点!”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4、《咬文嚼字》的作者是朱光潜。《咬文嚼字》是一篇随笔短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5、咬文嚼字作者是朱光潜。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6、《华盖集》是1926年北新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鲁迅。收录咬文嚼字的文艺随笔特点了鲁迅在1925年间所写的杂文三十一篇, 包括《咬文嚼字》《青年必读书》《论辩的魂灵》《夏三虫》《忽然想到》《我观北大》《碎话》等。 在1926年由北新书局出版。

第3自然段从两个角度对咬文嚼字作用进行阐述

1、一是得这样锱铢必较不可,二是表面上只是在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2、第1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2题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3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第4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3、原文第三自然段:在文字,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4、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的意味。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郭老改字、李广射虎、贾岛吟诗三个事例,来一番“咬文嚼字”。

5、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论述。 第二部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6、对,咱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 师: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再看1—7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咬文嚼字》

1、第1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2题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3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第4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2、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通过品味佳句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3、中心论点:“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4、语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并有自己的主见。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5、如果一个人的心理习惯一旦滑入这种“套板反应”,就作者而言,其运思布局就会流于板滞和生硬;就读者说,则无法引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体验。《咬文嚼字》的简介:《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