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我要关于郭煌的资料???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敦煌历经了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景观。

敦煌文化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我国自汉代以来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敦煌始终以中华传统文明为根基,不断吸纳着来自其他地域和民族的文明成果。

敦煌莫高窟是古丝绸路上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在中国西部的茫茫沙海中,闪烁着绚丽夺目的光彩。莫高窟自公元366年创建以来,经过一千多年的连续开凿营造,至今保存洞窟492个,彩塑2200多尊,壁画45000多平方米。

敦煌起源:“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公元前111年,汉朝正式设敦煌郡。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

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敦煌莫高窟的主要景观:九层楼 洞窟编号第96号,初唐(618~705)。 此窟开凿于初唐,窟内的大佛高35米,两膝间宽度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

敦煌道教文学简介

在敦煌道教文学里,更多的是诗歌,例如《涉道诗》即是其中的代表作。《涉道诗》共有十五页,撰者李翔,或以为其人乃是唐高祖九世孙李元祥之后裔。

《敦煌道藏》是一套5册的道教古籍丛书,李国范辑,1999年由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内容 1900年,王圆箓在甘肃敦煌莫高窟一个洞窟中,发现5万多件从4世纪到11世纪的历代文书、纸画、绢画、刺绣等。

南北朝至唐宋,道教所造宣扬化胡说之经典颇多。直至元朝至元年间(1264─1294),道士与佛僧辩论失败,元世祖诏令焚毁道经,于是《化胡经》乃全部失传。

现《正统道藏》本仅残存此经第二卷〈咐嘱品〉,收入太平部。另据大渊忍尔《敦煌道经目录编》着录,敦煌遗书中有唐代《本际经》抄本一百零二件。经整理校勘,基本可恢复原书十卷旧貌。此经是隋唐道教重要论著。

敦煌壁画雕塑以及文献中的韵书等,我不敢妄论,现只就历史、文学、宗教三方面简单介绍利用敦煌汉文文献取得的若干成果,借以窥“敦煌学”粗略的一斑。 历史 甲 首先是旧史所不详的沙州地方历史。

谓「一切众生各有缘品,前世积业今生所受,今身所造后世所受」。又强调学道尊师,持斋守戒之重要,论述治身治国皆应以无为无欲为本。敦煌抄本中提及「咐嘱卯金,木子弓口乃兴焉」,可见此经受《洞渊神咒经》影响。

散文:敦煌七里镇,我四十多年的的记忆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中所云瓜洲,即是此江南的瓜洲。二者相隔十万八千里。“默导”缄默了好一阵,进到城后,又开口说话了,却仍寥寥数语:在敦煌只有一天时间,现是早上十点,我们先去莫高窟吧。

2、恍惚间,热闹的洞窟里似乎什么也没有了,没有画,没有雕塑,没有年代,也没有思考,一切都要蒸腾而去,但又哪里也不想去,只在这里,在洞窟,在唐代,在吴道子笔下。 突然,精神一怔,我看到了一个异样的作品,表现了一个尽孝报恩的故事。

3、庙门不翼而飞,院子里枯藤老树荒草藏人。侧殿空空。正殿里尚存几尊泥像,彩饰斑驳,站立两旁的护法天神怒目圆睁但已赤手空拳,兵器早不知被谁夺下扔在地上。

4、唯有在痛苦的土壤里,才可以得到记忆的丰收。繁盛的感受和清晰的画面,存之经年而不腐败。发生在60年代和70年代间的一场政治和经济危机是如此盛产着记忆。